矛盾與創造的永續共存的話— “ODDKIN” 聲音與影像裝置
林㯋詩的《機梭式的閒置》
研究後現代主義的美國哲學家 Donna Haraway 曾經提出一個在當代處世的形態” Oddkin”,意指在生態及社會危機下,人類與非人類間(跨物種) 的協作和結合狀態。
若我粗略地以之與「共融」這個似乎類近,又較入屋的概念對照,前者對生存及生活的設前是確認 「危機」的存在及延續性,而後者只是因着「異同」而提倡去追求一個「沒有衝突的」共存時空。前者直視和接納衝突;後者則嘗試處理(再直白的點是「壓制」)衝突,只要沒有衝突就融和了—由社會教我們,只要大家「忍一忍」、「體諒一下」,異地而處一下就是了。
然而當「共融」的構成方法不是能一本通書睇到老的;再隨不同場景變換而出現方方面面的角力時,那些「忍一忍」會否反過來讓我們迴避早已扭曲的現實?
***
在參觀 ”ODDKIN” 前,名字就攪動起上面的思考;又從裝置簡介中,讀到這是由四位影像藝術家「以『直面對抗』作為方法,讓差異在摩擦中展開,召集起一場臨時但必要的創作聯盟」,就心生好奇在他們的視角下,既發現到生活裏有怎樣的角力/衝突,而他們如何(How)反應。
嚴瑞芳作品《呼吸成肖象》
How是我觀照每個作品的切入點,想知道他們怎樣去面對、理解甚或轉化出現衝突的情景。
嚴瑞芳作品《呼吸成肖象》,與陌生人共同經營且交換一段同共呼吸的時空,沒有言語的詮釋和偽裝,真實卻充滿尷尬的溝通現場,有否接近了實相(自己或對方)多一點?
陳巧真作品《夜藻》是一段回溯父郭記憶的歷程,人和舊事景色俱往矣,確立一種「已沒有連繫」 的記憶;
林㯋詩的《機梭式的閒置》,她在肺炎爆發期間被捉入隔離營,期間解悶看社交平台上盡是悠閒自得的Morning Rountine,當時成為追求自立自居的一次諷刺體驗。社交平台影片宣揚了獨居的烏托邦景像,卻隱埋了背後的不安與孤獨,作品嘗試從Morning Rountine中填補了side b.
徐智彥的 ”Summer insect and Ice” 讓人看到「夏蟲不可語冰」的 ,看似徵不足道、沒有自我存在意識的昆蟲,卻能用盡短暫生命的分秒;微觀自然,處處可見生命本質上的角力卻和諧。
除了來自四位的個人作品外,還有他們共同創作的裝置:幾塊由布料泡水泥漿而成的「布簾」,帶來視覺和觸感上(軟布和硬水泥)的反着;穿梭「布簾」間是雜散的聲音,好像運轉中的機械失靈,失序失衡。特別留意到「布簾」腳不時有破碎之處,有意或無意,都覺得在展現一種「牢不可破但開始崩壞」的狀態,呼應危機的降臨。
從他們的創作,危機不是要即時解決,而是選擇坦然面對及凝視的狀態,沒急於尋找啟發或教訓,反之似乎變得有點趣味地存在。如《呼吸成肖象》在創造過程中是蠻有玩味的,也可能自設了一個令藝術家本身及參加者都尷尬的狀況出現。《機梭式的閒置》讓我想到被迫在IG碌到一堆表述模式好單一、內容空洞的reel (aka 廢片),累積成資訊接收的怠倦,愈吸收愈受壓;而作品就幽了這些「味精片」一默,一方面摸仿其拍攝和剪接手法,另一方面呈現出孤寂與無力感。
***
Donna Haraway在她的著作Staying with the Trouble,以「熱堆肥」(hot compost piles) 比喻ODDKIN 的狀態—不同物質在一個混亂、活躍(高溫)的狀態下被瓦解、破壞再重構,建立成新且有韌性的構成。承認矛盾與之共存,相信比起迴避它更讓人安心吧。
ODDKIN
ZEITGEIST Hong Kong 系列 | 聲音與影像裝置
17/10 - 14/11
10:00-19:00 (Mon-Fri)
09:30-18:30 (Sat)
@歌德藝廊及黑盒子
免費入場 Free entry